为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10月13日,我校在草场门校区教科研楼511会议室举办“中华文化主体性与中国诠释学当代发展”学术研讨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梅景辉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我校党委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教师参加会议。本次研讨会由我校和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解释学研究中心暨伽达默尔文献馆、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协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会议开幕式由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安林主持。党委常委、副校长梅景辉教授致辞。他介绍了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历史与新阶段的发展概况,指出这次会议主题是中华文化主体性与中国诠释学当代发展,我们要探讨中华文化主体性和中国诠释学的内在关联性,二者在什么意义上能够相互交融,视域融合。从中华文化主体性和中国诠释学的关联性来说,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国诠释学创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中华文化在创生发展过程中,不断在包容中成长,是因为我们中华文化具有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品质,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是中华文化具有主体间性的重要表现,主体间性思想是诠释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从文化的语言性来说,文化主体性也与诠释学内在交融。语言中蕴含着每个人的世界观,也蕴含着每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世界观的重要体现,如果没有诠释学的方法论思想,我们很难从语言性和世界经验等层面来理解文化主体性。当前我们要促进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才能够对文化主体性和文化主体间性有深刻认知,也为我们研究中国诠释学当代发展提供重要思想借鉴。
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傅永军教授致辞。他指出对于会议主题的阐释,就是要求每一个学者都要承担历史使命,我们一直提倡的口号就是让哲学说汉语,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发展中国的诠释学。最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执行主编王浩斌教授致辞。他指出将诠释学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促进中西对话与交流,能够提升我们学术研究的国际视野,中国的诠释学既是对中国传统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诠释,本次会议主题代表了一个热点和方向。
上午第一阶段发言由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执行主编王浩斌教授主持。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郭建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德荣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分别围绕“第二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德行诠释学的立场与方法以及中国诠释学知识体系建构原则作主题报告。
上午第二阶段发言由《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吴兰丽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何卫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张廷国教授分别围绕伽达默尔思想的开端和从目的论看中西文化主体性的差异作主题报告。
下午第一阶段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报》江苏记者站站长王广禄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吴兰丽、中山大学哲学系蔡祥元教授、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小洲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牛文君教授分别围绕AI时代的“去符号”式地对符号的理解、工夫论诠释学与中国诠释学的建构、汉语自信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鲜明表达、诠释学的应用性及发展趋势作主题报告。
下午第二阶段发言由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双江主持。山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东东副教授、广东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王慧茹副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宋陆、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欣副院长分别围绕“内在话语”与话语的“内在性”、诠释学的善意原则、基于施莱尔马赫诠释学的《论语》诠释方法、“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历史生成与理论阐释作主题报告。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素梅教授在会议总结中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以诠释学的发展助推中华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于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最后宣布“中华文化主体性与中国诠释学当代发展”学术研讨会顺利闭幕。
文/贾正宇 图/陈瑜欣 审核/刘素梅